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创新编制《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积极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
通过绿色商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无废机场无废酒店无废旅游景区无废岛屿等细胞工程的创建,鼓励可重复利用的替代品的使用。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塑料垃圾零填埋。
在塑料废物回收利用方面,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基于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废弃塑料制品回收网络。在生活和消费领域,三亚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在农业领域,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重点推广全生物降解农膜。全面启动海上环卫工作,实现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治理全覆盖,构建完整的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在海洋塑料污染管控方面,开展入海垃圾特征研究,为垃圾清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
同时,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建立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常态化监管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本钱。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谈及石化企业要如何应对碳中和带来的变化时,韩晓平表示:石油在交通运输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这个趋势已经愈发明显。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在电力负荷中心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水平。虽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会不断加大,但是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能不连续的特性给输配电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火力发电这样可以连续供电的供能方式来调节可再生能源对电网的压力。全电能是最优解?《白皮书》中提到,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
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3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研究提出中国石化率先引领能源化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路径。
在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专题会议上,辛保安提出,国家电网将在5方面发力: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支持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持续提升系统调节能力。2020年12月28日,国家电网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强基础创新研究,深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核心装备研发。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的保障正由资源为王转向技术为王,需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系,打造多元、有韧性的低碳能源供给体系。
2025年前清洁能源(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将满足全部新增一次能源需求,之后对高碳能源形成规模替代。未来,在碳中和的推动下,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成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方向,而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以及坚持清洁高效原则发展火电则将成为煤基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对此,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向净零目标迈进。2020年12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组织召开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研讨会,该公司总经理刘国跃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将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化石能源清洁化、能源产业智能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大唐、华能集团等央企也都在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这个节奏有可能会提前。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推进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在碳中和的愿景下,未来我国能源结构中,新能源的比例将不断扩大。
打造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推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等。近5年内化石能源还是以稳为主。事实上,随着产业升级、能效提升、节约循环理念深入,使得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增速放缓。此外,我国最大的煤基能源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同样在为碳中和探路。其次是煤炭在电力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央企探索碳中和路径的一个缩影。
在发展特高压等主干网络之外,突出配网侧建设,推动隔墙售电。氢能的使用还有待完善。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告诉记者,这个目标主要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和能源结构禀赋来确定的。未来天然气的比重将不断提升,但是化石能源并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最新一期的2020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中国石油方面预测,中国能源相关碳排放将于2025年前后达峰,之后保持5年左右的平台期,而后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降至24亿吨左右,2060年接近零排放。将顺应世界能源变革潮流和产业发展大势,研究确定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制度。
促进常规天然气增产,重点突破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推动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方面表示,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2025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约7.3亿吨左右,2050年降至3.1亿吨。从中长期来看,全电能社会的建设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最优解。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
未来电网的发展还是要向下延伸,对电网进行调整改革。这样可以缓解巨大电力需求下对骨干电网的负荷。
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推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而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受冲击最大的将集中在煤炭领域。
中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能源发展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国家电网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辛保安在会上表示,要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此前,在2020年9月,我国对外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韩晓平看来,我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在碳中和的推动下,未来电网的承载力将成为一个考验2020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日。2021年北京将坚持PM2.5和臭氧治理相协同、空气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相协同、本地治污与区域联动相协同,推动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深度减排,尽最大努力推动全市空气质量继续改善。
从空间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二氧化氮虽仍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但浓度梯度减小。2013年至2020年,本市PM2.5空气重污染显著缓解,2020年连续322天无PM2.5重污染,而2013年中最多连续87天无PM2.5重污染,连续无重污染日增加了235天。
发生重度污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污染物为PM2.5,3天为臭氧。相当于全年四分之三的天数为优良天,好天比2019年多了一个多月。
二氧化硫年均浓度4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并保持个位数水平。总体来说,贡献率排名,本地减排还是第一位的。
发布评论